詳細內容 : |
近期,外媒繼續關注上海福喜公司食品安全問題的進展及影響,并從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外企在華生存環境等進行分析評論,其共性觀點是:將一家供應商的問題轉化成一場針對外國連鎖店的“討伐”,或許能幫助本土競爭對手,但如果更多的本土餐飲店能夠采納大品牌成功背后的食品安全理念,這樣會更好。 而國內有評論人士認為,作為在華有著上億消費者的肯德基、麥當勞等大型“洋快餐”企業的原料供應商,福喜丑聞引爆了輿論,觸動了西方媒體的神經。西媒在報道中無一例外地對事件的事實有意地弱化甚至回避,不僅沒有問責事故主體福喜集團的管理失誤,也沒有質疑“洋快餐”企業的質量監控,卻轉而攻擊中國食品法律的不完善,指責西方媒體質疑焦點“跑偏”。 □路透社7月30日報道 這起丑聞凸顯中國食品行業監管機構面臨的挑戰。受這起丑聞影響的主要是大型外國快餐品牌,譬如麥當勞以及百勝集團。在這些成千上萬整潔明亮、被中國消費者認為供應品質可靠食品的餐廳背后,卻是一個監管匱乏、審計不足的加工廠大軍支撐的供應鏈。中國肉類協會副秘書長高觀稱,食品安全法不健全、執法責任不明確,導致監管機構很難履行職責。上海福喜丑聞表明,大型外國品牌在監督自身供應鏈及加工廠方面存在軟肋,不論是內部還是通過第三方審計機構,情況都是如此。 對此,國內評論人士指出:在路透社這篇以《中國食品安全監管為何總是慢半拍?》為題對福喜事件的報道中,著重強調了這次丑聞所凸顯出的“中國食品行業監管機構面臨的挑戰”,而全文卻只字未提“上海福喜”是一家總部位于美國伊利諾伊州奧羅拉市的跨國公司子公司的事實,并且絲毫沒有對麥當勞等大型國外快餐品牌在此次事件中的品質監管失察提出質疑,反而強調以中國作為最大市場的百勝集團可能遭受的巨大影響,暗示洋快餐品牌也是此次事件的受害者。報道中甚至引用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局長的表態,稱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現有監管體系“不起作用”。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對失誤的反思,反而被用作當事方的“擋箭牌”,使本應處于問題漩渦中心的美國福喜集團和“洋快餐”品牌得以逃脫質疑和追問。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7月25日報道 對過期肉的憤怒情緒席卷中國。雖然消費者立即把矛頭指向快餐連鎖企業,譴責其對供應商疏于監督,但業內人士認為,真正的問題在于中國的監管者。中國肉類協會副秘書長高觀說,對于國內的肉類加工廠,沒有定期的檢查。他說:“在中國,法律和執法都不夠健全完善。”政府依靠公眾和媒體對行業進行監督。有專家說,美國的食品監管人員在肉類生產線上工作,而中國的監管體制卻不到位。 □美國《紐約時報》7月28日題為《快餐食品供應商暫停中國工廠生產》的報道 作者提及了福喜集團為上海福喜的母公司這一事實,但是卻引用福喜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麥大衛的話為福喜集團背書,稱此次調查發現的問題與福喜內部對最高標準、流程和規定的要求“完全不符”。 對此,國內評論人士指出:既然與規定要求“完全不符”,那么這樣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又為何會發生?福喜集團是否應當對此負主要責任?而這樣的說辭又出于什么目的?這樣一些關鍵的問題,報道中都沒有提到。 另外,對于該報道中所稱“福喜集團表示中國工廠的運營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性”,各區域獨立運營,但是這并不意味這國際化的標準可以被打破”,國內評論人士認為:作為一家實現本土化生產的、聲稱有著嚴格原料把控體系的跨國公司,福喜集團何以對子公司的丑聞毫不知情?就算是運營結構分散,難道就可以以子公司的“自治”為借口為母公司開脫責任了嗎?上海福喜這樣一個身在中國卻“貨真價實”的外資企業,在西媒的報道中卻被有意模糊成了一個在中國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監管不力的現實情況下,不規范生產的中國肉類加工廠。而包括美國福喜集團的管理漏洞,以及肯德基等“洋快餐”的企業責任,也在對中國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盤點的大背景下,被忽略和無視。 近期,外媒繼續關注上海福喜公司食品安全問題的進展及影響,并從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外企在華生存環境等進行分析評論,其共性觀點是:將一家供應商的問題轉化成一場針對外國連鎖店的“討伐”,或許能幫助本土競爭對手,但如果更多的本土餐飲店能夠采納大品牌成功背后的食品安全理念,這樣會更好。 而國內有評論人士認為,作為在華有著上億消費者的肯德基、麥當勞等大型“洋快餐”企業的原料供應商,福喜丑聞引爆了輿論,觸動了西方媒體的神經。西媒在報道中無一例外地對事件的事實有意地弱化甚至回避,不僅沒有問責事故主體福喜集團的管理失誤,也沒有質疑“洋快餐”企業的質量監控,卻轉而攻擊中國食品法律的不完善,指責西方媒體質疑焦點“跑偏”。 □路透社7月30日報道 這起丑聞凸顯中國食品行業監管機構面臨的挑戰。受這起丑聞影響的主要是大型外國快餐品牌,譬如麥當勞以及百勝集團。在這些成千上萬整潔明亮、被中國消費者認為供應品質可靠食品的餐廳背后,卻是一個監管匱乏、審計不足的加工廠大軍支撐的供應鏈。中國肉類協會副秘書長高觀稱,食品安全法不健全、執法責任不明確,導致監管機構很難履行職責。上海福喜丑聞表明,大型外國品牌在監督自身供應鏈及加工廠方面存在軟肋,不論是內部還是通過第三方審計機構,情況都是如此。 對此,國內評論人士指出:在路透社這篇以《中國食品安全監管為何總是慢半拍?》為題對福喜事件的報道中,著重強調了這次丑聞所凸顯出的“中國食品行業監管機構面臨的挑戰”,而全文卻只字未提“上海福喜”是一家總部位于美國伊利諾伊州奧羅拉市的跨國公司子公司的事實,并且絲毫沒有對麥當勞等大型國外快餐品牌在此次事件中的品質監管失察提出質疑,反而強調以中國作為最大市場的百勝集團可能遭受的巨大影響,暗示洋快餐品牌也是此次事件的受害者。報道中甚至引用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局長的表態,稱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現有監管體系“不起作用”。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對失誤的反思,反而被用作當事方的“擋箭牌”,使本應處于問題漩渦中心的美國福喜集團和“洋快餐”品牌得以逃脫質疑和追問。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7月25日報道 對過期肉的憤怒情緒席卷中國。雖然消費者立即把矛頭指向快餐連鎖企業,譴責其對供應商疏于監督,但業內人士認為,真正的問題在于中國的監管者。中國肉類協會副秘書長高觀說,對于國內的肉類加工廠,沒有定期的檢查。他說:“在中國,法律和執法都不夠健全完善。”政府依靠公眾和媒體對行業進行監督。有專家說,美國的食品監管人員在肉類生產線上工作,而中國的監管體制卻不到位。 □美國《紐約時報》7月28日題為《快餐食品供應商暫停中國工廠生產》的報道 作者提及了福喜集團為上海福喜的母公司這一事實,但是卻引用福喜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麥大衛的話為福喜集團背書,稱此次調查發現的問題與福喜內部對最高標準、流程和規定的要求“完全不符”。 對此,國內評論人士指出:既然與規定要求“完全不符”,那么這樣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又為何會發生?福喜集團是否應當對此負主要責任?而這樣的說辭又出于什么目的?這樣一些關鍵的問題,報道中都沒有提到。 另外,對于該報道中所稱“福喜集團表示中國工廠的運營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性”,各區域獨立運營,但是這并不意味這國際化的標準可以被打破”,國內評論人士認為:作為一家實現本土化生產的、聲稱有著嚴格原料把控體系的跨國公司,福喜集團何以對子公司的丑聞毫不知情?就算是運營結構分散,難道就可以以子公司的“自治”為借口為母公司開脫責任了嗎?上海福喜這樣一個身在中國卻“貨真價實”的外資企業,在西媒的報道中卻被有意模糊成了一個在中國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監管不力的現實情況下,不規范生產的中國肉類加工廠。而包括美國福喜集團的管理漏洞,以及肯德基等“洋快餐”的企業責任,也在對中國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盤點的大背景下,被忽略和無視。 □《紐約時報》7月23日刊登的另一篇題為《中國食品安全仍面臨巨大阻礙》的報道 中國近年來頻發食品安全問題,盡管政府和相關部門花大力試圖改革,但仍然不見好轉,并將現在的中國比作1906年在肉類加工業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美國。文章引用美國羅格斯大學食品微生物學教授、國際食品保護協會主席唐夏弗納的話說,“中國人深深地渴望它回到正軌,但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越來越多的美國食品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或許能帶來好處,雖然它們引起了公眾對本周過期肉丑聞等事件的警惕,但是它們也擁有讓事情走上正軌的專業知識。” 國內評論人士對這篇文章提出質疑,指其通篇只在一小段的末尾提到出事的上海福喜加工廠隸屬于美國福喜集團,而之后就對其母公司應負的責任閉口不談,甚至開始莫名其妙地指責中國盡管自己還在“為最近一系列的食品污染問題擔憂,包括國產大米,瓶裝水和醬油”,卻還限制和禁止美國食品進口中國。文章所討論的問題最后偏離了事件的核心,甚至為了證明中國公共衛生和傳染病防控體系的不完善,文中開始贊揚美國疾病防御與控制中心食源性疾病監控體系是如何的先進和嚴格。國內評論人士認為這是回避問題的關鍵,顧左右而言他,倒打一耙。 對于夏弗納“美國食品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或許能帶來好處”的言論,國內評論人士評論反問道:此次出問題的上海福喜是不是一家“美國食品企業”的子公司?而這樣一個美國食品企業進駐中國市場,究竟是如何運用專業技術和知識“改善”了中國的食品安全環境的?西方媒體質疑焦點屢屢“跑偏”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是它們對中國根深蒂固地抱有成見、對自身盲目自信以及對事實真相驕傲地漠視。 國內評論人士對上述外媒報道做了如下總結:盡管信息是真實客觀的,但信息的揀選、組合卻是可以形成態度、甚至扭曲事實真相的。毫無疑問,西方媒體這樣的報道背離他們一貫標榜的所謂“中立”。 對于以上本土人士與外媒口水之爭,普通網友有事如何看呢? 網友“滿天風雨盼太陽”說:指望西方媒體客觀公正報道中國,那是異想天開。不過,中國一些執法部門行事不力,也太可氣。 網友“黑貓警長”說:外媒說的也沒錯啊,人家那里一旦發生這種事情,企業傾家蕩產。我們呢,罰點意思意思;出了事,有時反而表現得好像監管部門多么有力,很搞笑。 網友“戀戀青鳥”說:西方國家就是歧視中國人。我們的某些職能部門某些不作為或監管不力及處罰偏軟,也讓外資企業肆意妄為。現在該是他們為自己的行為受到重罰的時候了,中國的媒體要加大宣傳討伐力。 |
相關文章: |